top of page

中国Z世代:情绪消费、搭子文化与“悦己主义”的崛起

  • Writer: Alice
    Alice
  • 2 days ago
  • 3 min read

在高度内卷、社会压力与情绪波动并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年轻人正在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消费逻辑。这些趋势不仅体现了社会结构的转变,更揭示了他们的应对机制与情绪出口,也为品牌重塑自身角色提供了方向:不只是产品提供者,更要成为情感锚点。


1. 悦己优先:先快乐再努力的新生活哲学

面对学业、就业、情感与社会期待的多重夹击,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情绪自我照顾,而非一味“延迟满足”。“生活那么苦,不如让它好吃一点”成为共识。他们通过“悦己消费”、情绪型购物、小确幸式的自我奖励,为自己制造情绪上的缓解与慰藉。


此外,年轻人也倾向于通过“拟社交关系”寻求情绪寄托,例如购买偶像周边、动漫人物、二次元商品等,把这些物件视为“情绪安慰剂”。


2. 按需社交:搭子文化与圈层社群的兴起

相较于传统深度社交,Z世代更偏爱“搭子”式轻量社交——健身搭子、学习搭子、吃饭搭子等,按兴趣场景灵活匹配。这种关系既满足陪伴需求,又避免了沉重的情感负担。


通过社交平台,他们建立起基于审美与兴趣的“圈层社群”。这类微型社区在保持情绪距离的同时,也提供了归属感与身份认同。


3. 职场软性反抗:用幽默与讽刺“有限逆袭”

Z世代逐渐认清“努力不一定成功”的现实,他们依然上班,但用“恶搞穿搭”、“老板看不懂的精神状态”表达无声抗议。“65岁实习生”等网络梗也成为他们调侃内卷的方式。这不是革命,而是一种“有限反抗”——在规则中保留微弱但真实的自主表达。


4. 家庭分离:重新养育自己

“东亚父母”、“原生家庭创伤”等词频频出现在网络热搜,年轻人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承载了过多来自家庭的情绪负担。“课题分离”成为他们处理家庭关系的心理策略,学会不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不少人开始“重新养育自己”——通过心理咨询、自我疗愈、生活方式重构等方式,重建稳定且健康的自我价值。


5. 爱情可有可无:围观他人恋爱成为主流

对Z世代来说,恋爱不再是人生刚需。他们比前辈更理性、也更谨慎,会计算情感投入与情绪成本。恋爱综艺、CP文化、虚拟偶像恋情成为他们的替代满足方式。


通过“嗑CP”、刷剧、看偶像互动,他们以旁观者的方式体验甜蜜情感,既满足幻想,又无需承担情感风险。


6. 重启人生:跳出标准人生轨道

面对常态化的“摆烂”与疲惫,年轻人掀起了“人生重启”热潮:通过写日记、健身挑战、打卡学习等微习惯设定新的生活节奏。


他们不再相信线性成长路径。“人生是矿野”,代表着未知、混沌、冒险,也象征自由。他们渴望从被设定的轨道中脱轨,去探索无限可能。


情绪价值:引领新一代消费逻辑

从功能到情绪的转变

在情绪高压环境下,年轻人的消费动机已从“实用主义”转向“情绪治愈”。根据《2024情绪经济消费者调研报告》:

  • “取悦自己”在购买动因中高于“品牌推荐”与“产品损坏替换”

  • 情绪共鸣,而非价格与性能,成为打开钱包的关键;

  • 超过36%的年轻人表示经常感受到压力,另有38%以上表示偶尔有压,说明情绪波动已成普遍现象。

这预示着一个更深层的行为转变:消费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疗愈内心。


案例分析:华为 FreeBuds Pro 4——用声音唤醒情感

在FreeBuds Pro 4的广告《我记得》中,华为以“声音”作为情感载体,讲述了父母与子女通过童年歌曲重温亲密关系的故事。


广告并未强调产品功能,而是呈现“声音即记忆”的概念,让耳机成为连接亲情的媒介。借助沉浸式叙事与多感官体验,华为将“高保真音质”这一技术亮点,转化为触动人心的情感价值,精准传达品牌的温暖力量。


核心洞察:品牌,不只是卖产品,更是在传递情绪

今天的年轻人,一手握梦想,一手抗焦虑。他们不再被单一的成功路径吸引,而更在乎品牌是否真正懂他们的内心。


想打动中国年轻人,就要触及他们最真实的情绪共鸣点。华凯营销,将情绪洞察转化为平台影响力。欢迎与我们联系,开启你的品牌共情之旅!


 
 
 
bottom of page